编者按:老照片的故事,你还记得吗?正值企业建立65周年,集团公司于今年4月提倡了“墨彩颂华章 光影映辉煌”老照片征集运动。那些无法重现的历史,都被一张张老照片珍藏着,那是影象的延续、时光的定格、生长的见证。集团公司推出“65载光影纪”专栏,带你走进老照片里的故事,传承ob真人精神、见证日新月异、罗致奋进力量。
故事讲述人:梁寿雄——设备分公司维修工、高级技师
梁大明(左)与东方红-75推土机合影
这张照片已泛黄模糊,但背后的故事,梁寿雄还影象犹新。照片里是广西公路治理局筑路机械队(集团公司的最早前身)两位机械操作人员和东方红75型推土机的合影。其中左边坐着的正是梁寿雄的父亲梁大明。
“1965年,父亲加入了广西公路治理局筑路机械队,作为一名推土机操作员,加入到0539国防公ob真人设中。”梁寿雄说道,“这张照片就是那个时候拍摄的。”
广西地处边疆,20世纪50—80年代恒久处于战备状态。广西公路治理局筑路机械队肩负着建设国防战备公ob真人设的使命,于大山间凿路、于险滩中筑桥,0539国防公路的建设条件尤为艰苦。由于峰岳连绵、崎道峻险,其时物资器材和生活用品只能靠人工挑运,费时一两天仅能挑回两包炸药或几桶机油。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筑路人翻山路、踏荆棘,将汗水和心血凝结于脚下,叫大山低下了头、让河水让开了路,换来了峭壁变通途。
“在此之前,我的父亲还加入了南宁邕江大桥的建设。”邕江大桥是南宁的时代标记,也是其时第一座相同南宁市南北岸的公路桥,大桥的通车结束了南宁人过江要靠舟楫和渡轮的历史。说起这段往事,梁寿雄翻开了话匣子。
邕江大桥通车前夕桥景
邕江宽约414米,大桥建成之前,想要过江只能排着长队,依靠舟楫或者轮船摆渡。在两岸群众的热切期盼下,1960年1月,邕江大桥全面动工,梁大明等一众怀揣热血、追逐着交通梦想的青年毅然投身其中。其时的机械水平不高,建设者们手握十字镐、锄头、铁铲便敢开挖桥台;施工设备不敷,那就拿上簸箕、扁担,靠肩挑人扛。大桥修建岑岭时段达1700多人同时作业,全桥劳动力近60万工日。
“在邕江大桥建设期间,父亲渐渐爱上了与机械打交道。其时,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是很是稀缺的,而能熟练操作这些机械的人员更是‘紧俏货’,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。”说话间,梁寿雄拿出父亲的事情条记本,指着上面那句“奖给梁大明同志纪念”的字样说道,脸上尽是自豪。
梁大明的事情条记
条记本封面已经脱皮,簿本边沿也已经磨损,纸张上尽是翻阅的痕迹。梁大明在其中详细纪录了设备事情小时、产量、用油、保养、领料等情况,也纪录着他在生活中抒发的情感。梁寿雄回忆道:“在机械设备操作与维修保养方面,我父亲其实是‘半路落发’,习惯了拿锄头铲子干活,刚开始接触机械时也是手忙脚乱,但他始终坚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,紧随着老师傅后面孜孜不倦地求教。”
“虽然父亲已经离我远去,但我清楚记得他的相貌。”梁寿雄语气有些感伤,“小时候,我父亲在工地很少能回家。这种身不由己,我们筑路人都习惯了。”
年轻时的梁大明
筑路人肩负交通强国的时代使命,与家人聚少离多确是身不由己。他们是平凡的,但却也是伟大的。这种伟大不在于他们加入了几多重要的工程建设,不在于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,也不在于他们获得的一沓沓荣誉证书,而在于他们甘于贡献的小儿之心和直面艰难险阻的勇气。这份精神,是一面旗帜,更是一种动力,值得我们传承与铭记。